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愛香港 ‧ 愛文物」計劃

蒲窩於2012年首次舉辦「愛香港•愛文物」計劃,以「認識文物」、「置身文物」及「關心文物」的方式,每年帶領數百名中小學生走訪各區歷史建築,由認識歷史建築及文物為切入點,認識香港的社會變遷及多元的文化習俗,了解保育及傳承文化的意義。導賞以外,計劃亦設有延伸活動,透過藝術創作及主題工作坊等加深青少年回應歷史和社區。以下為蒲窩過去設計的歷史導賞路線:

重點項目

「愛香港.愛文物」計劃2019

南區

南區是香港開埠以前已發展的地區之一,保存豐富漁民生活文化色彩,擁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廟宇,開埠早期的殖民地政府亦留下不少具西方特色的建築物,對當時社會及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功能,使南區具有融匯中西的風格。

參訪地點包括:
[香港仔及鴨脷洲] 蒲窩青少年中心 (舊香港仔警署)、天后廟、洪聖古廟;
[薄扶林] 伯大尼修院;
[黃竹坑] 香港仔工業學校、大王爺廟、黃竹坑新圍10號及周壽臣故居;
[赤柱] 赤柱郵政局、舊赤柱警署、八間屋、美利樓、卜公碼頭及赤柱軍人墳場。

中西區

中西區深具香港中西文化交匯的特色,薈萃香港開埠以來的豐富歷史足跡:中、上環為香港開埠初期發展的地區,其中荷李活道一帶是華人商住區,同時展現當時社會慈善及公共服務。此外,中環半山一帶自開埠以來便成爲英國殖民政府的行政中心。中西區亦是孫中山先生居於香港時上學、籌劃革命及聚會的主要地方。

參訪地點包括:
[早期華人生活] 荷李活道公園、東華醫院、廣福義祠、太平山街、卜公花園、文武廟;
[殖民政府成立] 香港禮賓府、香港動植物公園、前政府合署、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聖約翰座堂;
[孫中山與香港] 香港大學、中央書院舊址、香港新聞博覽館 (美國公理會佈道所舊址)

深水埗

深水埗為歷史悠久及富香港本地特色的多元社區,學生透過建築物認識香港歷史及當年香港人的住屋環境及生活。

參訪地點包括:美荷樓青年旅舍、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香港)(前北九龍裁判法院)、饒宗頤文化館 (前荔枝角醫院)、雷生春堂、關帝廟、為群公寓及南昌街117號至125號騎樓。

九龍城及土瓜灣

九龍城及土瓜灣屬九龍半島早期發展的地區,是不少香港早期移民的聚居地,擁有歷史悠久的的建築及傳統民間特色的店舖,具有濃厚的本土文化色彩,認識由南宋、滿清到港英政府不同時期的歷史,以至相關民生問題及衍生的社區發展和變遷。

參訪地點包括:宋王臺公園、侯王廟、九龍寨城公園、牛棚藝術村及聖三一堂。

愛香港愛文物 2
2016_Fanling

粉嶺

粉嶺為香港早期發展的區域之一,其中粉嶺圍是新界五大氏族 – 彭族早期定居的地方,保留著不少圍村特色,從中了解關於其氏族以至五大族發展歷史與新界發展的密切關係。同時走訪聯和墟及新田大夫弟,了解早年墟鎮的發展及當時香港民間生活面貌。

參訪地點包括:新田大夫第、粉嶺圍、粉嶺樓、粉嶺聖若瑟堂、聯和墟、聯和市場及舊粉嶺戲院。

大埔

大埔區是新界其中一個歷史悠久的地區,是當時港英殖民政府管治新界的中心,除了參觀政府歷史建築物認識當時的措施外,亦結合大埔七約鄉公所相關的歷史,全面了解香港早期的歷史和大埔的地區發展史。

參訪地點包括:廣福橋、北勝街、七約鄉公所、戲院街、文武二帝廟、七約風水井及井神、綠匯學苑 (舊大埔警署)、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總部 (舊北區理民府)、世界自然基金會元洲仔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前政務司官邸)、香港鐵路博物館 (舊大埔墟火車站)、碗窰及樊仙宮。

IMG_4936

沙田

沙田原稱「瀝源」,早於明代已有人定居及耕種。為紓緩市區擠迫情況,政府於 70 年代在沙田進行大規模填海,在此發展第一代新市鎮。現存不少法定古蹟及歷史建築,具深厚而獨特的歷史文化,能同時了解香港的民間風俗及近代城市發展。

參訪地點包括:王屋村古屋、曾大屋、香港神託會靈基營 (舊沙田警署)、車公廟及道風山基督教叢林。

港島屋邨

以港島區的公共屋邨作切入點,探究香港市民生活模式、土地運用、社會變遷、人口遷移、建築特色以及文化及文物保育,並了解香港房屋發展的歷史及公共屋邨的居住環境。

導賞點包括:華廈邨、勵德邨、華富邨、漁光村


2018-2019年度公民教育活動資助計劃 收支報告
「愛香港‧愛文物」計劃2018

2019-2020年度公民教育活動資助計劃 收支報告

「愛香港‧愛文物」計劃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