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中、上環-開埠初期華人生活」

中、上環荷李活道一帶是開埠初期的華人聚居地,至今保留很多見證早年香港民生的地標和建築。透過走訪這些具歷史意義的地方,我們可以認識當時香港公共服務、休閒娛樂、居住環境等多方面的社會面貌。

路線介紹

  • 荷李活道公園

     

    因清廷在鴉片戰爭中戰敗,香港島被割讓予英國。 當時英軍在上環水坑口登陸,現時我們從荷李活道公園可看見水坑口街正是此重要地點,街道的英文名字Possession Street也記錄了此事。英軍在登陸後,在今日的荷李活道公園設立軍營及舉行首次升旗儀式。後來軍營遷往金鐘(現香港公園一帶),原有的空地就成爲香港首個「大笪地」,有售賣雜貨甚至算命等攤檔。當時附近居民主要是華人勞動階層,生活條件並不富足,「大笪地」已是他們娛樂、休息或購買生活所需的重要地方。

  • 廣福義祠

     

    此廟始建於1851年,原為供奉百姓靈位的廟宇,故又稱爲「百姓廟」。上環於開埠初期為華人勞工的聚居地,而這些勞工主要來自廣東一帶,若不幸在港身故,遺體無法運回家鄉安葬,靈位就會被安放在此。廟宇漸漸成爲病人收容所,環境衛生惡劣,更在1869年被下令關閉。事件引起了時任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華人的公共醫療問題,促成了東華醫院的誕生。義祠現亦供奉地藏王和濟公,也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 東華醫院

     

    廣福義祠收容病人的問題揭示了當時貧苦大衆對於公共醫療服務的需求,政府和華人富商與領袖爲此於上環普仁街興建東華醫院。醫院於1872年正式啓用,為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為公衆提供免費的中醫藥服務。關於醫院命名,其中一個説法是因醫院以服務廣東華人為主,故取名為「東華」。除了贈醫施藥,醫院亦提供不同社會福利服務,後來加上廣華醫院和東華東院的落成,三間醫院合稱為「東華三院」,亦是本地歷史悠久的華人慈善團體。

  • 太平山街

     

    太平山區為華人聚居之地,居住環境擠逼而且衛生惡劣。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衛生欠佳的太平山區疫情嚴重。時任政府因此下令進行大規模的「洗太平地」防疫措施,包括清拆房屋並強制清潔居所。

  • 卜公花園

     

    鼠疫過後,政府重新規劃及興建太平山區,其中重災區的房屋被清拆,土地被闢為公共空間,並依當時的港督卜力命名為卜公花園。在花園旁邊的香港醫學博物館前身為細菌學檢驗所,同樣記載了鼠疫的歷史。

  • 香港新聞博覽館

     

    香港新聞博覽館由必列啫士街街市活化而成。此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883建立的美國公理會佈道所(現稱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同年孫中山先生在此受洗,並於 1884 至 1886 年期間在此居住。隨著教會搬遷,此處變成了街市,卻在日佔時期受到破壞。戰後時任市政局於1953年再次興建街市,即現時可見及被活化的三級歷史建築。

  •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

     

    建於1918年,會所設有多元化的運動設施,包括全港第一個室內冷暖水游泳池及首個懸空的室內跑道等,同時亦設有大禮堂,不僅是當時華人重要的聚會場所,更是當時新穎的潮流好去處。會所現在是社區中心和庇護工場,並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 元創方

     

    曾爲香港第一間官立學校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40年代末校舍搬遷,原址的校舍則清拆並興建已婚警察宿舍和「荷李活道警察子弟小學」。建築物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現活化成創意中心。

  • 文武廟

     

    建築群於1847-1862年期間落成,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組成。文武廟供奉文、武二帝,列聖宮供奉諸神列聖,而公所則是從前華人議事和仲裁的場所。當時社會的司法制度並不完善,官方認可的宣誓就是在此進行「斬雞頭,燒黃紙」儀式,華人之間的糾紛也會在此解決。建築群現為法定古蹟,多年來見證社會風俗和制度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