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脷洲與水上人
撰文:何光輝
提起漁港,你第一時間會想起哪一處地方?流浮山、西貢、塔門、還是鴨脷洲?
鴨脷洲位於南區香港仔對開的島嶼,與香港仔之間相隔一個避風塘。面積僅 1.3 平方公里,卻住有 9 萬多人。由於地形狹長如鴨舌(或有一說是指鴨脷洲東面之巖石於水退時露出水面,形似鴨舌),又因舌與蝕同音,意頭不好,因而起名「鴨脷洲」。
鴨脷洲自成一角,在大橋通車之前,如果要去鴨脷洲就一定要搭街渡,街渡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作為「全港航程最短」的街渡航線,運輸署街渡渡輪服務路線 S1 航程短短四分鐘,船費只是 2.5 元,多年來一直是鴨脷洲大街甚至鴨脷洲邨居民,賴以往返兩地的交通工具。街渡由香港仔小輪營辦來往鴨脷洲悅海華庭及香港仔西避風塘,日常營運時分為兩條航線,其中一條在香港仔的泊岸點為香港仔行人隧道口,另一條則為香港仔珍寶碼頭。航程雖短但總感覺很舒服,吹著海風,在一排排漁船中間穿梭別有一番特色。不論是上班族、學生還是老人都能享受,在繁忙的生活中得以喘息。
在鴨脷洲避風塘你能看見不同的船,艇仔、漁船均堆在一起,仿佛倉鼠取暖,有的船更寫有艇家人的名字,水上人以船隻為營生工具,多數人捕魚為業,也有少數人在沿海地區之間轉售貨物謀生。每個家庭住在各自的船上,船艙中有間隔,類似陸上房屋。因「坐埋同一條船」的生活形式,水上人家庭通常非常團結,有很強的集體意識。以前的水上人,四海為家,船隻視乎天氣變化、魚群遷徙路線或方便補給的岸邊,按情況而遷移。艇停泊在何處,就居住在何處。
如今社會發展,很多水上人都搬到上岸居住,香港漁業也不如以前,但他們依舊以水上人為自己的身份認知,以自己的文化自豪。每年端午節仍出資舉辦端午節龍舟競渡,在香港仔和鴨脷洲聚首一堂。
鴨脷洲是香港的縮影,人口密集,貧富共同分享一小撮土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高樓遍佈全島,現代化卻仍保有傳統漁村特色,依舊保留自己的身份,居民悄悄地遷移他方⋯⋯不知半世紀後,鴨脷洲還是那個鴨脷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