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賞員視角 鴨脷洲之美

撰文:陳在心

在鴨脷洲長⼤,後來跨區到觀塘匯基書院上學,南區導賞員 Queenie 笑說,「因為鍾意佢哋校服係⽔⼿服。」到⼤學修讀設計,疫情期間⽇花八⼩時製作刺繡,展現對美的追求。 

⽽這份追求,亦體現到 Queenie 對鴨脷洲的情誼。 

Queenie 在蒲窩青少年中心擔仼導賞員,試過要一個⼈對著十五個⼩學⽣做導賞,要顧及各年齡層設計路線,並不簡單。⽽⼀切的開始,實屬偶然。「本來沒打算當導賞員,只是因為⾃⼰喜歡旅⾏,到了⼤學 Final Year Project(FYP),發現原來⾃⼰對⾹港的地⽅,不太熟悉」,後來疫情來襲,Queenie 多留在鴨利洲,看⾒蒲窩的導賞員培訓計劃,便報名參與,亦漸漸發現,鴨利洲社區的美,在於⼈,「例如為教會製作⼀個裝沙的袋,⽽造訪⽔上人⽤品店蘇記號,師傅教我如何綁繩結才穩陣。」 

相比以社區歷史為主軸的導賞團,Queenie 形容⾃⼰定位「街坊啲」,分享社區及⼩店故事,例如介紹蘇記號,亦會緊貼社會及娛樂話題,提及Viu TV 綜藝節⽬《Error ⾃肥企劃》,「就是在我屋企樓下拍攝的」。 

鴨脷洲與其他社區相比,幾乎沒有連鎖店,「鴨脷洲⼤街只有⼀間⿆當勞,都已經結束營業了」。 Queenie 坦⾔,⼩時候會因此感到嫌棄,因為其他社區比較多商場,⽽每當她想閒逛,都⼀定在跨區進⾏,「⾏街買衫⼀定要出銅鑼灣︔ 東區都要好⼀點,至少也有個太古城」。她又補充,朋友由港島搬到將軍澳區時,不無怨⾔,「發現將軍澳區沒有街道,都是商場」。

 

到⾼中時期,社會多了 「地產霸權」的討論,⽽她發現與朋友相比,外出時不會特地找連鎖餐廳,也是受鴨利洲「⼩店」 風貌影響。 

疫情之下不出遠⾨,Queenie 除了發現帶⾃⼰社區導賞的機會,亦發展出另⼀項興趣——刺繡。⾔及此處,她掏出⼿機打開社交媒體,分享⾃⼰的作品,其中第⼀個刺繡是怪獸公司造形,倒置的啡⾊圓錐體上,三眼仔與⽑⽑的⼤頭打直排列,彷似兩球雪糕,造型可愛。「那時候我甚麼都不會」 Queenie 笑說,又繼續分享成雙的情侶扣針、海浪刺繡帽,以及以廣東歌為主題的系列刺繡,透過刺繡藝術扣連地境及港式⽂化。同時,她指出刺繡講求耐性,例如為朋友結婚準備的禮物,就要花上⼀星期,「真的好像上班⼀樣,朝⼗晚八在刺繡。」 

當Queenie 在家⽇花八⼩時刺繡,窗外的風景卻在急劇變化。隨著南區地鐵落成,⼠紳化令地價上漲,不少唐樓被拆卸重建,區內⼈的聚腳地亦⼀併消失,「很多舊樓地舖是餐廳,也因為移民潮,所以少了很多餐廳。」同時新樓盤落城,與社區多是格格不入,「新樓盤用色都是灰⾊,落地玻璃,很⾼。」南區的屋邨因為背山⾯海,素有「平民豪宅」之稱,如今新落成樓宇卻遮擋了好風景。 

回望鴨利洲社區,Queenie 仍希望可以建構供⼈聚腳的空間,同時擺賣各種⽂創品,「雖然有洪聖古廟的聚會,但參與者普遍是店舖⽼闆。」是故,Queenie 寄望,「希望將來我可以有⾃⼰⼀間店舖,有空間讓⼈聚腳、傾計 」。